費雪效應是由著名的經(jīng)濟學家費雪第一個揭示了通貨膨脹率預期與利率之間關系的一個發(fā)現(xiàn),它指出當通貨膨脹率預期上升時,利率也將上升。英文名稱:Fisher Effect。
費雪效應是名義利率隨著通貨膨脹率的變化而變化。名義利率、實際利率與通貨膨脹率三者之間的關系是:名義利率=實際利率+通貨膨脹率(計算時通貨膨脹率預期等于通貨膨脹率)
在某種經(jīng)濟制度下,實際利率往往是不變的,因為它代表的是你的實際購買力。于是,當通貨膨脹率變化時,為了求得公式的平衡,名義利率——也就是公布在銀行的利率表上的利率會隨之而變化。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90年代初物價上漲時,中國人民銀行制定出較高的利率水平,甚至還有保值貼補率;物價上升,人民銀行就加息。
費雪效應表達公式:
實際利率=名義利率-通貨膨脹率
把公式的左右兩邊交換一下,公式就變成:名義利率=實際利率+通貨膨脹率
名義利率的上升幅度和通貨膨脹率完全相等,這個結論就稱為費雪效應或者費雪假設(FisherHypothesis)。
埃爾文·費雪認為,債券的名義利率等于實際利率與金融工具壽命期間預期的價格變動率之和,名義利率r可以表示為:
1+r=(1+R)*(1+a)
r=R+a+Ra
式中:R——實際利率;
a——金融工具壽命期間的預計年通貨膨脹率。
當通貨膨脹率僅處于一般水平時,乘積項Ra會很小,計算時通常忽略不計,因此:
r=R+a
習慣上,這個公式被稱為費雪效應,它表明名義利率(包括年通貨膨脹溢價)能夠足以補償貸款人到期收到的貨幣所遭受的預期購買力損失。即貸款人要求的名義利率要足夠高,使他們能夠獲得預期的實際利率,而要求的實際利率就是社會中實物資產(chǎn)的經(jīng)營報酬加上給予借款人的風險補償。費雪效應意味著如果預期通貨膨脹率提高1%,名義利率也將提高1%,也就是說,這種效應是一對一的。
費雪效應表明:物價水平上升時,利率一般有增高的傾向;物價水平下降時,利率一般有下降的傾向。